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苏独玉博士来我院讲学
发布时间: 2018-07-12
2018年7月6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歌研究专家苏独玉博士到我校8366cc银河娱乐作了民歌搜集整理方面的系列讲座,8366cc银河娱乐杨利慧教授担任主持人。苏独玉博士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高级讲师,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独玉长期致力于东亚音乐与民俗研究,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在中国西北地区从事“花儿”的相关调查研究,是中国民间音乐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之一。 本系列讲座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上午讲座题为《民歌的搜集整理者及其民歌选集在传统的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主要以民歌采集者张亚雄及其《花儿集》为例,探讨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者及其民间文学作品集所反映的民间文学传统,以及民俗资料被界定和宣传的机制。她认为,建构一种具体民歌传统与类型(genre)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才能被人们认可和接受。民歌搜集整理者及其作品选集和相关著作,在建构民歌传统的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内在机制。 人们对于地方音乐形式的流行和普及,在过去100年中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心血。在过去,许多人认为民歌是粗鄙的,不值得搜集出版和进行学术研究或获得政府支持,西北的“花儿”也概莫能外,被认为是“野草”。但是,以张亚雄为代表的民歌搜集者却不这样认为,他们积极搜集整理与传播民歌,在构建地方传统和民歌类型(genre)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亚雄的《花儿集》于1940年在重庆出版,1946年和1986年又分别再版。他在这部民歌集中不但搜集记录了大量“花儿”歌词,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他指出,“花儿”是中国西北部民歌中的重要类型,是多民族的与地域性的传统,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观点对于建构“花儿学”以及今天民众对花儿的珍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之后,关于“花儿”的一系列研究论著陆续问世。 苏独玉指出,学者的知识不是客观地、先验的或绝对的,而是主观的、相对的、建构的。在社会生活与社会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创造与理解他们的社会世界。这个社会建构的过程是连续不断的、多样面的一个过程。学者的学术努力和地方政府对民间文艺的逐渐重视,使得西北的“野草”变成了“花儿”的海洋。 下午的讲座题为《技术的变迁:中国民歌的搜集、宣传和展现》,主要探讨了技术对民俗(民间文学)的搜集、展演和理解的影响。她认为,上个世纪用于记录和传播中国民歌的各项技术,已经被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到21世纪,更为先进的技术将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推广。苏独玉老师用几幅图片生动展示了从20世纪初到今天,音乐采集技术的巨大变迁,从最早的录音设备到磁带录音机,到后来的录音笔、VCD、电脑网络技术等,她分析了这些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对民歌传承的影响。 苏独玉认为,不同的技术、工具、媒介等适用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并非现在所有的新技术都适合我们的研究;人们在接触使用技术和媒介方面是不同的,无论是在生产还是接受方面;许多最新的技术常用来发展更早些的技术所呈现出的形式和模式。今天传统社区中“花儿”也被用作舞台演出和酒吧演唱、流行音乐等。苏独玉老师播放了田野中收集的“花儿”视频,分享了自己被当地歌手称为“白牡丹”,并编成花儿演唱中的趣事。(歌词为:印第安纳白牡丹,来到青海的高原。不为名也不为钱,只来为青海的少年。) 讲座后,现场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提问和讨论,最后合影留念。岳永逸教授、康丽教授和鞠熙老师等出席了本次讲座,来自北京师大学8366cc银河娱乐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硕士研究生,共计30余人参加了听讲。(撰文/霍志刚)